研晟考研,专注清华北大等985/211名校考研辅导,拥有完善的服务团队,专属定制化的考研备考规划,力争实现每位学子的考研梦、名校梦。
考试目的:
本科目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科目。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建立起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在本学科深造打下理论基础。
考试要求:
1.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3.要高度重视图示工具的运用,并适当运用数学工具。
4.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考试范围:
一、微观部分
第一章市场
第一节建立模型
第二节最优化与均衡
第三节需求曲线
第四节供给曲线
第五节市场均衡
第六节比较静态分析
第七节配置住房的其他方法
第八节帕累托效率
第九节配置住房的不同方法的比较
第十节长期均衡
第二章预算约束
第一节预算约束
第二节通常只需考虑两种商品
第三节预算集的性质
第四节预算线如何变动
第五节税收、补财和配给
第六节预算线的变化
第七节计价物
第三章偏好
第一节消费者偏好
第二节关于偏好的儿种假设
第三节无差异曲线
第四节良态偏好
第五节边际替代率
第六节边际替代率的其他解释
第七节边际替代率的性状
第四章效用
第一节基数效用
第二节构造效用函数
第三节边际效用
第四节边际效用和边际替代率
第五节通勤车票的效用
第五章选择
第一节最优选择
第二节消费者需求
第三节估计效用函数
第四节边际替代率条件的含义
第五节税收类型的选择
第六章需求
第一节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
第二节收入提供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第三节普通商品与吉芬商品
第四节价格提供曲线和需求曲线
第五节替代和互补
第六节反需求函数
第七章显示偏好
第一节显示偏好的概念
第二节从显示偏好到偏好
第三节恢复偏好
第四节显示偏好弱公理
第五节检验显示偏好弱公理
第六节显示偏好强公理
第七节如何检验显示偏好强公理
第八节指数
第九节价格指数
第八章斯勒茨基方程
第一节替代效应
第二节收入效应
第三节替代效应的符号
第四节需求的总变动
第五节变动率
第六节需求法则
第七节另一种替代效应
第八节补偿需求曲线
第九章购买和销售
第一节净需求和总需求
第二节预算约束
第三节禀赋的变动
第四节价格变动
第五节提供曲线和需求曲线
第六节修正的斯勒茨基方程
第七节斯勒茨基方程的应用
第八节劳动供给
第九节劳动供给的比较静态分析
第十章跨时期选择
第一节预算约束
第二节消费偏好
第三节比较静态分析
第四节斯勒茨基方程和跨时期选择
第五节通货膨胀
第六节现值:更仔细的研究
第七节跨时期的现值分析
第八节现值的应用
第九节债券
第十节税收
第十一节利率的选择
第十一章资产市场
第一节报酬率
第二节套利与现值
第三节对资产差异的调整
第四节具有消费报酬的资产
第五节对资产报酬征税
第六节市场泡沫
第七节应用
第八节金融机构
第十二章不确定性
第一节或有消费
第二节效用函数和概率
第三节期望效用
第四节期望效用为什么是合理的
第五节厌恶风险
第六节资产多样化
第七节风险分散
第八节股票市场的作用
第十三章风险资产
第一节均值-方差效用
第二节风险的测度
第三节交易对象风险
第四节市场资产的市场均衡
第五节报酬如何调整
第十四章消费者刺余
第一节对离散商品的需求
第二节根据需求曲线构造效用函数
第三节消费者剩余的其他解释
第四节从单个消费者剩余到全部消费者剩余
第五节近似于连续需求
第六节拟线性效用
第七节对消费者剰余变化的说明
第八节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
第九节生产者剩余
第十节收益-成本分析
第十一节计算利得和损失
第十五章市场需求
第一节从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
第二节反需求函敎
第三节离散商品
第四节广廷边际和集约边际
第五节弹性
第六节弹性与需求
第七节弹性与收益
第八节弹性不变的需求
第九节弹性与边际收益
第十节边际收益曲线
第十一节收入弹性
第十六章均衡
第一节供给
第二节市场均衡
第三节两个特例
第四节反需求曲线和反供给曲线
第五节比较静态分析
第六节税收
第七节税收的转嫁
第八节税收的额外损失
第九节帕累托效率
第十七章测度
第一节概括数据
第二节检验
第三节使用实验数据估计需求
第四节处理效应
第五节使用观察数据估计需求
第六节识别
第七节可能错在何处
第八节政策评估
第十八章拍卖
第一节拍卖的分类
第二节拍卖设计
第三节拍卖的其他形式
第四节位置拍卖
第五节你该为自已的品牌做广吿吗
第六节拍卖收益与投标人数量
第七节拍卖存在的问题
第八节胜者的诅咒
第九节稳定婚姻问题
第十节机制设计
第十九章技术
第一节技入和产出
第二节描述技术约束
第三节技术的特征
第四节边际产品
第五节技术替代率
第六节边际产品递减
第七节技术替代率递减
第八节长期和短期
第九节规模报酬
第二十章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利润
第二节企业组织
第三节利润和股票市场价值
第四节企业的边界
第五节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
第六节短期利润最大化
第七节比较静态分析
第八节长期利润最大化
第九节反要素需求曲线
第十节利洞最大化和规模报酬
第十一节显示的盈利能力
第十二节成本最小化
第二十一章成本最小化
第一节成本最小化
第二节显示的成本最小化
第三节规模报酬和成本函数
第四节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
第五节不变成本和准不变成本
第六节沉没成本
第二十二章成本曲线
第一节平均成本
第二节边际成本
第三节边际成本和可变成本
第四节在线拍卖的成本曲线
第五节长期成本
第六节用离散的工厂规模水平
第七节长期边际成本
第二十三章厂商供给
第一节市场环境
第二节完全竞争
第三节竞争厂商的供给决策
第四节反供给函数
第五节利润和生产者剩余
第六节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七节长期不变的平均成本
第二十四章行业供给
第一节短期行业供给
第二节短期行业均衡
第三节长期行业均衡
第四节长期供给曲线
第五节零利润的含义
第六节不变要紧和经济租金
第七节经济租金
第八节租金率和价格
第九节租金政治学
第十节能源政策
第十一节碳税与限额交易
第二十五章垄断
第一节利涧最大化
第二节线性需求曲线和垄断
第三节成本加成定价
第四节垄断的低效率
第五节垄断的额外损失
第六节自然垄断
第七节什么造成了垄断
第二十六章垄断行为
第一节价格歧视
第二节第一级价格歧视
第三节第二级价格歧视
第四节第三级价格歧视
第五节搭售
第六节两部收费制
第七节垄断竞争
第八节产品差异化的区位模型
第九节产品差异化
第十节更多小贩
第二十七章要素市场
第一节产品市场上的垄断
第二节买方垄断
第三节上游垄断和下游垄断
第二十八章寡头垄断
第一节选择策略
第二节产量领导
第三节价格领导
第四节价恪领导和产量领导的比较
第五节同时设定产量
第六节古诺均衡
第七节趋向均衡的调整
第八节多家厂商的古诺均衡
第九节同时设定价格
第十节串谋
第十一节惩罚策略
第十二节诸种解的比较
第二十九章博弈论
第一节博弈的收益矩阵
第二节纳什均衡
第三节混合策略
第四节囚徒困境
第五节重复博弈
第六节实行卡特尔
第七节序贯博弈
第八节遏制进入的博弈
第三十章博弈论的应用
第一节最优反应曲线
第二节混合策略
第三节合作博弈
第四节竞争博弈
第五节共存博弈
第六节承诺博弈
第七节讨价还价
第三十一章行为经济学
第一节消费者选择的框架效应
第二节不确定性
第三节时间
第四节策略互动和社会准则
第五节行为经济学的评价
第三十二章交换
第一节埃奇沃思方框图
第二节交易
第三节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第四节市场交易
第五节均衡的代数式
第六节瓦尔拉斯法则
第七节相对价格
第八节均衡的存在性
第九节均衡与效率
第十节效率的代数式
第十一节效率与均衡
第十二节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含义
第十三节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含义
第三十三章生产
第一节鲁滨逊•克鲁索经济
第二节克鲁索公司
第三节厂商
第四节鲁滨逊的问题
第五节综合
第六节不间的技术
第七节生产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第八节生产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第九节生产可能性
第十节比较优势
第十一节帕累托效率
第十二节遇难人公司
第十三节作为消费者的鲁滨逊和星期五
第十四节分散化的资源配置
第三十四章福利
第一节偏好的加总
第二节社会福利函数
第三节福利最大化
第四节个人社会福利函数
第五节公平配置
第六节妒忌和平等
第三十五章外部效应
第一节抽烟者和不抽烟者
第二节拟线性偏好和科斯定理
第三节生产的外部效应
第四节对一些条件的解释
第五节市场信号
第六节公地的悲剧
第七节汽车污染
第三十六章信息技术
第一节系统竞争
第二节互补性问题
第三节锁定
第四节网络外部性
第五节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
第六节市场动态分析
第七节网络外部性的含义
第八节双边市场
第九节权限管理
第十节知识产权共享
第三十七章公共物品
第一节何时提供公共物品
第二节私人提供公共物品
第三节挤便车
第四节不同水平的公共物品
第五节拟线性偏好与公共物品
第六节搭便车间題
第七节与私人物品的比较
第八节投票
第九节维克里-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
第十节维克里-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的事例
第十一节维克里-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的问题
第三十八章不对称信息
第一节次货市场
第二节质量选择
第三节逆向选择
第四节道徳风险
第五节道徳风险和逆向选择
第六节发送信号
第七节激励
第八节不对称信息
二、宏观部分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五节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六节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第七节结束语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
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
第五节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第八节结束语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IS曲线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LM曲线
第五节IS-LM分析
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七节结束语
第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第一节AD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第三节AS曲线
第四节模型的结构与应用
第五节考虑时间因素的AD-AS模型
第六节结束语
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
第二节失业的原因
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
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六节通货膨胀的成本
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第八节结束语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第二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第三节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六节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第七节供给管理的政策
第八节结束语
第七章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一节预备知识:汇率、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
第二节模型的结构
第三节模型的应用
第四节模型的扩展
第五节结束语
附录: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第八章经济增长
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
第二节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第三节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四节构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五节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六节内生增长理论
第七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八节结束语
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消费
第二节*投资
第三节*货币需求
第四节结束语
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一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节*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第五节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第六节名义黏性
第七节*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第八节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九节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结束语
第十一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第一节我国借鉴西方经济学问题
第二节西方微观经济学与经济改革
第三节西方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国际经济学与经济全球化
第五节结束语
参考教材
哈尔R.范里安著,《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格致出版社,2015年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